SERVICE PHONE
13988889999发布时间:2024-12-08 01:33:01 点击量:694
本文摘要:赣南:守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江西省赣州市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视察江西时,明确提出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赣南:守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江西省赣州市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视察江西时,明确提出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总遵循。
近年来,赣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促进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赣州更加闪亮的名片,成为全市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用一系列的成效和经验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六大可喜变化彰显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赣州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给全市振兴发展带来诸多可喜变化,体现在六个“更加”上。一是国土空间更加优化。
赣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先后出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批绿色规划,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一揽子环境整治行动方案。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全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为33.2%,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达40.4%。
二是生态优势更加巩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6.2%,稳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入围全国首批四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之一,累计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86.7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183平方公里,建设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总面积达41万公顷。
荣膺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三是资源利用更加合理。2017年农药、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3.16%和3.91%,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89.2%和88.85%,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10个。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覆盖率达7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4.89%,同比提高1.76%。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四是环境质量更加优良。2018年上半年市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率83.8%,同比提高1.1%,PM2.5浓度同比下降8%。
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达96.1%和100%,居全省前列。2017年建成区绿地率达43%,提高8%。绿色建筑比例达40%,位居全省前列。
全市96%的表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五是生态经济更加协调。
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总数276家,列全省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6.23%,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等新兴产业占比提高到20%以上。
成为全国首批江西唯一“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建成国内首个“互联网+家具”综合服务平台——康居网。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3%,列全省第一。
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387个。绿色发展指数列全省第二,生成了优化生态与发展经济双赢的发展局面。六是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坚决执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建立领导干部环境损害约谈问责、一票否决、终身追究“责任链条”,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建立了综合治理、绿色发展、共治共享、环境监管的系列制度体系。市(县)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设”连续两年列全省第一。六大主要经验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赣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持认识和行动系统推进,干部与群众齐同发力,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凝聚攻坚合力,最强阵容建机制。准确把握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总目标,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公众齐抓共管,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生动局面。
一是坚持高站位推动。2014年赣州在全省率先提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市、县成立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市、县两级形成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每年牵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印发实施年度工作要点,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重大问题,推进落实重点任务。
2018年1月,全市五届人大会三次会议上,首次听取市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情况的报告》,如何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市人民共同探讨的话题。二是坚持高标准规划。强化红线管控,深入推进市、县“多规合一”,编制《赣州市“十三五”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赣州市“十三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中国南方(赣州)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赣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赣州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等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引领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高质量发展。
三是坚持高密度出政策。出台实施《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赣州市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赣州市“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赣州市“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赣州市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同时,进一步明确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实行按季常态化调度和半年实地督导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制度,推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重点工作项目化、指标化、进度化、责任化。
——强化项目支撑,最好基础优生态。紧紧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始终坚持“百个项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着力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推进绿色发展。
一是突出项目谋划。近些年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项目共571个,总投资达967亿元。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北上争资争项力度,争取更多生态环保项目列入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盘子”,争取国家、省在生态文明建设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支持。
2013~2017年,全市共争取上级生态环保项目资金133亿元,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探索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设立生态基金、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和金融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三是狠抓项目推进。
采取挂出作战图、列出时间表,建立健全项目督查机制,明确项目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和责任人,按季度实行清单化、表格式、销号制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建立项目台账,采取查阅资料、座谈和实地察看等方式,实行半年督导,强化项目督查。——狠抓修复治理,最全领域筑屏障。一是扎实推进废弃矿山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
纵深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探索出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三同治”等废弃矿山治理模式。中央资金支持的10个稀土矿山治理项目全部竣工验收。大力提升矿产资源利用水平,钨矿选矿回收率、稀土综合回收率分别达到80.6%、73.8%。寻乌废弃稀土矿山修复成效,获中央电视台专门报道。
以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为抓手,扎实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创新提出生态产业型、生态清洁型、生态观光型等多种水保“赣南模式”,并在全国推广。
2013~2017年共治理小流域354条,治理面积达2183平方公里,实现了“崩岗长青树,沙洲变良田”,昔日满眼流沙的“光头山”披上了绿装。二是积极开展造绿复绿行动。
2016年提出10年改造1000万亩低质低效林战略部署,已改造面积169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森林质量提升工作得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高度肯定。狠抓绿色改造提升,2016~2018年完成造林绿化、长(珠)防林等工程建设120万亩,累计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4万亩。以入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为契机,实施2017~2019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系统推进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整治、矿山环境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等五大工程共65个项目建设,总投入192亿元。
三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打出“控煤、减排、管车、降尘、禁烧、治油烟”组合拳,实行724小时巡查,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燃煤锅炉整治和淘汰老旧黄标车任务。
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快推进一批工程性治污设施建设,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联网,建成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25个。其中,东江流域跨省出境水质稳中向好,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着力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厂、危废处置中心、污泥无害化处置、工业固废废物处置等一批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保障全市土壤生态安全。
四是纵深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全面落实城乡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制定“1+N”系列实施方案,推动实施“路长制”“河长制”“湖长制”“楼(栋)长制”“门前三包”责任制等一批行之有效常态化管理机制,通过实施老旧居民小区整治、临街立面整治、背街小巷提升改造、乡风文明建设等措施,解决了一大批“脏、乱、差、污”等城乡环境问题。投入2.6亿元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累计清运处理垃圾93万吨,整治“空心房”6861万平米,整治超高超大建房12.8万平米,5516个新农村建设点全面开工建设,户厕改造7.6万户,全面启动旅游公厕建设计划。群众对“乡风文明行动”的支持率、满意率分别达93%、87%。
全市18个县(市、区)20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558家禁养区内确需关停或搬迁的规模猪场全部关停到位。——加快绿色发展,最大优势惠民生。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加快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一是发展绿色工业。大力实施“生态+”促技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两城两谷一带”、智能制造发展,加快改造提升稀土和钨、家具等传统产业,推动“个转企、小升规”,有效改变南康家具企业“小弱散”问题。
大力发展稀土和钨新材料,赣州经开区获批全国稀土永磁及钨粉深加工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成立中国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有力推动稀土和钨产业向后端深加工及应用延伸。大力实施“生态+”新动能,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物制药、绿色制造、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面彻底取缔“地条钢”生产,促进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全市压减钢铁产能200万吨,约占全省总量的50%,完成时间比全省、全国的要求提前两年。
2016、2017年退出煤炭产能117万吨,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二是发展生态农业。深入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累计建设蔬菜、茶叶、脐橙等绿色农产品基地97万亩,赣南脐橙稳居全国同类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榜首。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猪-沼-果(稻、渔、菜)”模式被国家农业部重点推广。探索出定南岭北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赣县“指尖农业”、上犹“互联网+私人订制茶园”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崇义县“一根藤、一颗枣、一片叶、一根竹(木)、一棚菜”特色农业产业模式,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成为三产融合发展典范。深入推进“生态+”扶贫,通过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参与农户60多万人,带动贫困人口11万人。探索出具有赣州特色的油茶产业扶贫模式,在全国、全省示范推广,带动全市3万户贫困户参与油茶产业发展。
首批光伏扶贫项目,“农(林)光”互补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带动近22万贫困人口增收受益。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卫生等三年行动计划。
绿色金融方面,成立区块链票链全国监控运营管理中心。现代物流方面,打造货运版“滴滴打车”,建成赣州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吉集号”,实现与全国物流信息互联互通。
生态旅游方面,把握高铁时代旅游业“井喷式”发展机遇,强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涌现出大余丫山、宁都小布、龙南虔心小镇、崇义阳明山等一批生态养生旅游基地。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创建全南南迳镇、南康家居小镇、赣南脐橙小镇等一批国家、省级特色小镇。健康养老方面,医养结合试点已形成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依托医院办养老院、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社区辐射等4种医养结合模式,已建成运营医养结合机构55家,老年医养体系逐渐形成。
四是发展新兴产业。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意见》,打出主攻“六大领域”、狠抓“七大要素”、健全“三大机制”等扎实有效的“连环组合拳”,组建“1+6”的组织领导体系,印发实施新制造经济、新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带状和块状经济6个专项实施方案,分年度提出工作要点,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积极推广电能替代,建成电能替代项目385个,减少煤炭用量12.6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万吨。2017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占全口径发电装机比重72.9%,同比提高8.3%。
——突出共建共享,最新理念育文化。一是强化宣传教育。着力加强政府、媒体、公民和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
二是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借助国家节能宣传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节日,组织开展“节能有我,绿色共享”等绿色低碳主题活动,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广泛倡导绿色出行,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建成充电站40余座、公用和专用充电桩300余根,新能源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30余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200余辆。
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绿色创建行动。实施拆墙透绿增绿,推进立体绿化、屋顶绿化,让市民共享公共绿色空间。三是大力引导绿色创建。
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累计创建国家生态乡镇11个、生态村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3个,国家(省)级绿色矿山17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市)总数达10个,位列全省第一。
国际生态学校1个,省生态文明示范基地11个,省生态文明科技示范基地2个,省共青团生态文明示范村18个,市级生态秀美乡村50个,不断激发全社会主观能动性,发掘和培育先进典型。——严肃执纪考评,最严制度守底线。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一是创新生态法治体制。
以最严格的生态法治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在全省率先设立市检察院生态检察处,将生态检察工作拓展延伸至刑事、民事、行政检察各个环节,形成“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生态检察工作模式。市中级法院成立法院环资审判合议庭,大余设立旅游法庭,寻乌设立东江源巡回法庭,支持检察机关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完善环境资源民事、行政、刑事、非诉执行案件“二合一”“三合一”或“三加一”归口审理模式。创新生态执法体制,安远等3县成立生态综合执法局,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行政、统一管理的模式,开展国土空间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攥紧生态执法“铁拳”。
二是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制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每年逐步提高综合考评中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权重,树立鲜明的绿色发展导向。大力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兴国、于都、崇义等8个县列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崇义、安远积极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其他各县(市、区)组织完成对乡镇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
强化监督引导,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创新监督方式,引入第三方开展监督,与新闻媒体合作,采取县县必到、曝光为主的方式,先后4次组成暗访组深入各县(市、区)开展暗访督查,在全市有关会议上播放曝光,形成了强大的警示效应,浓厚了氛围。三是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约谈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创新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督查、考核办法,建立领导干部环境损害“一票否决”、约谈问责、终身追究“责任链条”,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绝不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速度。五大启示探索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赣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实践探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第一,要站在以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的高度,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兴则文明兴,文明兴则幸福兴。生态与人民幸福密切相关,互为促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高位推动,形成生态环保的政治自觉。
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其贯穿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学习、调研、培训的重要内容。高位推动,形成统一的行动自觉。
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从组织领导、规划引领、工程建设、宣传引导等方面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第二,要坚持系统思维,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赣南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坚定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道路。
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要树立绿色政绩观,领导干部必须履行好保护环境职责,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让每个公民都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依法依规落实其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政府和社会组织、公众形成新型合作关系,形成全社会共建合力,推进绿色发展。
第三,要坚持以人民为根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战略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中国人民幸福安康、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第四,要坚持法治思维,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必须推进科学立法,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支撑;必须推进严格执法,强化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导责任;必须推进公正司法,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必须推进全民守法,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切实增强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五,要以历史的耐心,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基础工程,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期工作,是一项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的战略任务,需久久为功、不懈推进。
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决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呵护一方净土、一湖清水,让老百姓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新的空气,生活在更优美的环境中,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作者黄明哲系江西省赣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本文来源:悟空体育-www.iliuwei.com